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党建扶贫 > 正文
    购物车
    0

    毕节:打出教育扶贫“组合拳” 斩断贫困代际传递

    信息发布者:大河村
    2017-03-29 11:47:08    来源:毕节日报   转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在决战脱贫攻坚的征程中,推动贫困地区群众改变命运获得富足的根本力量在于教育;防止已经脱贫地区返贫的最牢固“堤坝”也是教育。

    近年来,毕节市围绕教育发展和教育扶贫薄弱环节,精准对接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和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实际,先后启动实施了4项教育突破工程、教育“9+3”计划、基本普及15年教育、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等一系列“靶向治疗”重大政策措施,打出了教育扶贫“组合拳”,斩断贫困代际传递。

    多点突破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在乌蒙山深处的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最好的建筑就是村小学。漂亮的3层教学楼掩映在青山间,标准的篮球场、宽敞的学生食堂,每个教室都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近200个孩子在这里快乐地学习。

    海雀村曾是贵州极贫村之一,由于自然环境恶劣,村民生活贫困,“经济穷,教育也穷”。1985年全村只有5个“读书人”,且都没有小学毕业。现在,海雀村已经连续10年学龄儿童入学率保持100%。

    “再穷不能穷孩子”“不建楼堂建学堂”——为了让这些口号变为现实,“十二五”期间,毕节推出多项工程提升基础教育水平,2014年开始实施的“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更是让校园成为乡间最美的风景。

    市委、市政府教育精准扶贫的思路很明确:构建覆盖全市所有贫困村教育发展的倾斜扶持工作机制,通过教育精准扶贫,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消除贫困。为让贫困家庭孩子不仅能上学,而且上好学,大力改善贫困村学校基础设施条件。 

    “上山入云间,下山到河边,两山能对话,相会要半天”是地处乌蒙山腹地的毕节农村地区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山高路陡,农村学校师生住宿难问题十分突出。优质高效地为农村学校师生建好“新家”,解决毕节教育的后顾之忧,成为摆在毕节市委、市政府和教育工作者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十二五”以来,毕节市真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和教师周转房建设作为一项意义重大的“民生工程”推动,实现了边远贫困山区教育的跨越发展。全市累计完成投资12.6亿元,建成薄弱学校改造项目782个,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9亿元,建成学生食堂1896个,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0.8亿元,建成教师周转房(公租房)项目1318个,建筑面积87万平方米;实施优美教室工程和安全围墙工程,完成投资1.1亿元,美化教室17085间。农村教师“住宿难”和学生“上学苦、吃饭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精准聚焦

    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十二五”期间,毕节市争取和投入资金84.1亿元,改扩建学校校舍400余万平方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目前有各类职业学校共20所,在校学生10万余人,30余万人接受市内外职业教育,其中24.58万人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带动93.45万贫困人口有效脱贫;不断加大济困助学力度,发放各类资助资金16.67亿元,资助贫困学生114.1万人次。

    这一串串数字,代表着毕节人对下一代的殷殷期许。

    崭新的书桌,映衬着孩子们的笑脸。“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是毕节市各级政府的一项庄重承诺。

    24岁的张金虽然穿的是童装,但衣服还是显得有些肥大,她是侏儒症患者,身高1米出头。

    张金家住大方县羊场镇新田村,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虽然贫困,但倔强的张金从来没向命运低过头。

    读完中职,本来家里人想让她回家里帮忙,但张金以全县最高分的成绩考入高职,就读毕节职业技术学院2014级财务管理班。

    “当时县教育局给了我6000元奖学金,大一就靠这笔钱过来了”,张金说,“我是学校里的一档特困生,除了在校一切费用全免之外,每年还会有3500元的助学金。”

    “大二下学期,爸爸查出有口腔癌,两个疗程的治疗花了13万,亲戚邻居能借的都借了,但还是差一些。”张金说。当时学校里老师和同学们自发捐了3万多块钱,是他们的关心和鼓励,给了张金生活下去的勇气。

    在问及未来有什么打算时,张金充满了自信:“去年我拿到了会计从业资格证,毕业之后我打算找份相关的工作。”

    通过国家、省资助政策和毕节精准扶贫免补政策,更多像张金这样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得以走进校园学习并顺利完成各阶段学业。

    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全市免学费惠及中职学生17.36万人次,覆盖率100%,助学金惠及中职学生11.88万人次。2015至2016年,毕节市加强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读子女资助工作,对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读子女实施“两助三免(补)”,普通高校实施“两助一免(补)”。目前,毕节已发放2015至2016第一批教育精准资助金9630多万元,精准资助贫困生34043人。

    贫困家庭的孩子往往缺少的就是自信。针对这一现象,毕节市不少学校发起了“精准扶贫爱心换信心”的倡议,制定贫困学生学业成长的个性化帮扶措施,确保贫困学生行为养成、学业成长有目标、有措施、有结果。精神的抚慰、物质的扶助,使得更多的贫困学生身心健康、成才成功。

    优化配置

    让所有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10年前,织金农村青年李志勇到该县城区打工,儿子则在老家桂果岔河小学读书。在县城扎下根、站稳脚后,不让孩子当留守儿童成为他最大的愿望。

    “去年,孩子已经上七年级了,我就想,再难也要把孩子接过来上学。”令他意外的是,转学手续办得特别顺利。

    “校长说让儿子带着户口本直接到学校报名就行了,不用交学费,还可以领到免费课本。”

    现在,李志勇一家3口聚在一起其乐融融,孩子在学校成绩也名列班级前茅。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像李志勇这样的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这一代或许是候鸟,但他们的下一代如果能在城市接受教育,一个家庭的命运轨迹或许就此改变。基于此,毕节高度关注特殊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接受免费义务教育比例越来越高。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推行学区制和全市小学、初中实现划片就近入学。

    为实现优质均衡目标,市教育局还走了这样一步“棋”:通过集团化办学等方式,引导名校资源不断辐射。几年来,我市大力推进优质学校、幼儿园集团化办学,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均衡,努力让更多学校成为“名校”,实现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迈进的目标。伴随着城市框架拉大,优质教育资源加速向周边新开发城区挺进。“推进城市化,教育是‘排头兵’。”市教育局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毕节一中高中部迁往金海湖新区,北大附属实验学校、梁才学校等民办学校的相继开办,入住周边新城区的孩子不仅“有学上”,还能“上好学”。

    循此回望,这条覆盖全市的教育链,让所有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授人以渔

    提升教育脱贫能力

    教育被视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毕节不断加强职业教育建设,通过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加快“斩穷根”,成效逐渐显现。

    黔西县中职学校护理专业的学生廖云来自黔西县新仁乡,父母在家务农,靠传统种植养殖维持生活,家庭条件较差,一直难以摆脱大山里的贫困。

     “现在除了不交学费,每年还能拿近3500元的补贴,学习生活都有了保障。我成绩不太好,但一直都想读书,原本以为初中毕业就不能读了,但通过职业教育我获得了读书机会,还学会了技能。”廖云说。

    “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原来比较自卑。经过中职教育,掌握一技之长后,他们变得自信了。”黔西县中职学校校长周柱说。学校以“职业教育创新实现教育扶贫”为理念,帮助贫困学生零成本完成学业并且找到一份工作。在他看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更多的农村孩子能读书、学技能,让他们获得更多赚钱谋生的机会,最终能改善其家庭生活。

    雷强坤曾是毕节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这个来自黔西县大关镇的青年虽然缺失了右臂,但身上却散发着自强不息的精神,他说:“我要用左手书写自己人生的极限。”

    年少时,雷强坤也曾为自己的身体自卑过,也曾对未来的人生失望过。6年前还在为就业发愁的他,如今十分感谢职业教育带给他的改变。从无到有,凭借一技傍身,他现在已经是拥有经果林和小型养殖场的创业老板了。

    同样,从金沙县中等职业学校医护专业毕业的刘英,也在今年顺利通过了金沙县人民医院的招聘考试,成为了金沙县人民医院骨科的一名白衣天使,实现了自己的就业梦。刘英说:“因为家庭贫困,我选择了职业学校,当时还有些迷惘,现在看来我这条路走对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毕节贫困山区,很多像廖云、雷强坤、刘英一样的孩子,因为接受职业教育改变了命运。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我市教育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谋划了“十三五”时期教育工作: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广泛开展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实现脱贫举措与技能培训精准对接。

    全面发力

    彻底斩断贫困代际传递

    “当时因为家里条件差,想读高中但没钱,就报名读中职学校。在这里,我得到了国家每年1500块钱的资助,减轻了家里的负担。”来自金沙县化觉镇新街村的王超智如是说。因为家庭贫困,初中毕业后的她没能继续上普通高中、考大学,而是到金沙县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学前教育专业。 

    通过3年的努力学习,王超智掌握了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并且顺利通过了金沙县的幼师考试,成为了金沙县幼儿园的一名教师,实现了自己走上三尺讲台的梦想。

    金沙县中等职业教育中心副主任刘先录介绍,金沙县中等职业学校近几年来共招收各类贫困学生500余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生258名。对于建档立卡的贫困生,除了享受国家的“两助三免(补)”的政策以外,学校还免费为他们发放床上用品和校服,每人每学年补助生活费1000元。

    扶贫必须精准,教育扶贫同样需要尊重规律,增强科学性,减少盲目性。

    教育的精准扶贫,正在乌蒙大地广泛展开:从2015年起连续3年,我省在省属10所优质职业院校举办“威宁班”、“赫章班”,结合两县产业安排针对性强的专业,保证学生就业和升学渠道畅通,力争通过6000名学生就读职业教育后带动6000户贫困家庭脱贫。

    纳雍县启动建设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在线申请系统,建立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数据库,全面掌握建档立卡家庭学生人数、分布和变动,实现建档立卡学生精准资助项目的申请、审核、统计和资金发放的信息化管理,确保各项资助政策落地落实。

    赫章县按照“教育培训一人、就(创)业一人、脱贫一户”和“一户一技能”的目标,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每年有计划地安排创业就业培训,深入开展1户1人培训计划,认真开展农业适用技术、产业工人、城乡统筹和转移就业技能培训1万余人次,提高输出人员的素质,推动贫困群众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提高贫困家庭“造血”能力。

    威宁自治县教育局与贵州省教育发展基金会签订合作协议,成立贵州省教育发展基金会“威宁基金”,竭尽全力拓宽筹资渠道,加大资助力度,扩大受助层面,切实让更多更需要的贫困山区群众能够真正在教育扶贫中受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在促进扶贫工作大局中的基础性、可持续性作用正被广泛发掘,站在2017年新起点上,毕节教育扶贫将再接再厉、春风送暖,让贫困家庭孩子都能享受到免费教育,为彻底斩断贫困代际传递而贡献教育的强大能量。


    责任编辑:政府网站管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